嚴控預售資金 利于擠出房市泡沫
- 時間:2011-07-05作者:Admin
預售金監管制度的出臺,可以說是目前為止直接針對開發商的最為嚴厲的政策。當然,由于這是一項地方性的政策,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對于跨區域運作的大中型開發商來說,打擊力度有限。
自從1994年商品房預售許可制度正式實施以來,“未建房先收錢”的銷售方式,就使得預售金成為維系開發商資金鏈條的重要一環。有數據顯示,從2006至 2009年期間,預售款占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比重高達四成。這種低成本的資金來源方式,不僅成為開發商不斷拿地囤地的重要資本,推動著房價不斷高漲,也增強了開發商對抗調控的底氣。在這種背景下,北京市出臺商品房預售金監管辦法,盡管初衷只是為了保護購房者的權益,但由于其明顯觸及到了開發商的資金命脈,或許將成為調控房價的一個新契機。
面對持續日久的政策調控,房價之所以遲遲未能進入下行通道,原因相當復雜,但毫無疑問與開發商頑固堅守不肯退讓大有關系。記得此輪調控剛剛開始時,就有開發商聲稱“房價被打下去的可能性不會很大”,因為“開發商太有錢了,主動降價的可能性不大。”當前的房價僵局,似乎也在印證這種觀點。但要看到,隨著成交量的不斷下滑和信貸的逐漸收縮,開發商的資金來源已經相當緊張,此時實行商品房預售款監管,必將進一步分流其資金,弱化其博弈能力。為了保證資金鏈的穩固,開發商必然放棄捂盤惜售,加快推盤回籠資金,而在市場觀望情緒濃厚的情況下,其很可能以降價達到促銷的目的,從而打開房價下行的閥門。
事實上,對于預售金監管的殺傷力,相關部門早有認識。早在今年 4月份,住建部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完善商品住房預售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各地要加快完善商品住房預售資金監管制度。”但一直以來,不少人對這種政策心懷疑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擔心監管會導致開發商無錢拿地,影響未來的市場供應,反而會進一步推高房價。這種憂慮當然不無道理,但不要忘記現在還有多少閑置土地沒有開發,還有多少開發商在囤著地等著升值。事實無數次證明,總是瞻前顧后,對開發商過于寬容,換來的不是房價的下降,而是一次次報復性上漲。
在以打擊投機、抑制需求為主旋律的新一輪調控中,預售金監管制度的出臺,可以說是目前為止直接針對開發商的最為嚴厲的政策。當然,由于這是一項地方性的政策,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對于跨區域運作的大中型開發商來說,打擊力度有限。我們期待有更多的地方盡快出臺相關政策,配合中央調控,盡快把依舊兇猛的房價平抑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