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較大的市”:蘇州領先 多城出現負增長
- 時間:2016-08-15作者:第一財經日報
行政資源配置對一個城市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而體現一個城市行政配置能力的形式有很多種,其中就包括城市序列。
中國的城市序列有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副地級市,將來也可能出現鎮級市,“較大的市”曾經被很多城市追捧,如今這些城市發展情況如何?記者盤點后發現,蘇州經濟總量遙遙領先,不少城市面臨困境。
“較大的市”有哪些
“較大的市”是一個法律概念,專指由國務院批準具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不包括直轄市、省會市和經濟特區所在地市(這些城市已擁有立法權)。“較大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必須報經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準后才能施行;但“較大的市”制定政府規章時無需報經批準就可以直接施行。
1984年,國務院批準唐山、大同、包頭、大連、鞍山、撫順、吉林、齊齊哈爾、青島、無錫、淮南、洛陽、重慶等十三個市為“較大的市”。1988年批準寧波,1992年批準淄博、邯鄲市和本溪,1993年批準徐州和蘇州為“較大的市”,1997年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此后“較大的市”維持在18個。
蘇州經濟在15個“較大的市”中遙遙領先
“較大的市”實際上等于獲得了副省級市的立法地位和立法權。有了地方立法權,就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以及設立地方處罰標準,有利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多年來,包括南通、溫州、東莞、佛山、泉州等不少經濟發達城市紛紛提出申請,要求被批準成為“較大的市”,但國務院1994年后再沒有批準任何城市成為“較大的市”。
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決定對《立法法》作出修改:地方立法權擴至所有設區的市。下放的權力主要是涉及到比如城市管理、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這方面的法律。在立法權下放之后,普通地級市與“較大的市”一樣,也擁有了立法權限。“較大的市”也不再具有優勢。
需要指出的是,18個“較大的市”中,大連、青島和寧波后來成為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其享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立法權限、行政地位遠非 “較大的市”可比。因此,本文只比較其他15個城市的情況。
這15個城市,江蘇和遼寧各3個,河北2個,安徽、河南、內蒙古、山東、吉林、黑龍江、山西各1個,主要位居東北和北方。
從設立的時間點來看,“較大的市”主要設置于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彼時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在當時的城市格局中,以能礦產業和重工業為主的城市在整體城市體系中,地位更為突出。
例如,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國市中心人口過百萬的大城市中總共只有30多個,這其中,即有包頭、唐山、淄博、徐州、鞍山、吉林、齊齊哈爾七個“較大的市”入列其中。而這些城市無一例外都是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城市,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熱門城市。而彼時南方的廈門、東莞、佛山、溫州等都是市區人口只有幾十萬的中等城市,與包頭、吉林等北方大市還有不小的距離。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分析,鞍山、淄博、本溪、撫順、吉林、齊齊哈爾、包頭等城市都是老工業基地,比如“一五”時期的大項目就有一大部分分布在東北。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總體城鎮化的水平還比較低,這些城市的城鎮化水平就已經比較高,經濟比較發達,基本上享受了副省級的一些政策。“當時這些城市有大量的重工業,總體城市規模在國內都比較大。”
發展各異,蘇州無錫唐山靠前
設立二三十年來,我國的城市格局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回過頭來看這些城市的發展,我們發現盡管“較大的市”獲得了地方立法權限,也更有利于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這些權限并非城市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這其中,來自江蘇的蘇州和無錫高居15個城市中的前兩位。位居榜首的蘇州成為15個城市中唯一一個GDP突破萬億大關的城市,去年該市GDP達到了14504億元,GDP總量位居全國所有城市第7位,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在江蘇省都位居第一。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外向型經濟的不斷發展,蘇州經濟總量迅速擴大,蘇州的多位一把手先后升任其他省份黨政一把手,地位日益凸顯。不過,在東部其他幾個擁有“雙子星”的省份,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和大連都成為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而獨獨在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卻沒有計劃單列市。
蘇州之后,無錫去年的GDP也達到了8518億元。改革開放后,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借外向型產業的發展,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多年來蘇州和無錫GDP分列江蘇一、二位,身為副省級省會城市的南京只能屈居第三。只是近年來,省城南京“奮發圖強”,終于趕超無錫,上升至第二。不過,無錫盡管總量退居江蘇省第三,但人均GDP仍是江蘇第二。
盡管總體上蘇北的經濟遠不如蘇南地區,但作為淮海經濟圈的中心城市,大徐州的GDP總量也位居江蘇省第5位,當然徐州的人均在江蘇13個地級市中僅位列第9。
與蘇州一樣在省內位居第一的還有河北的唐山。這個工業大市去年的GDP為6103億元,無論是GDP還是人均GDP都超越了省城石家莊。
蘇州和唐山的GDP都在所在省份中排第一,而包頭的GDP總量在內蒙古中位居第二,也超過了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因煤炭能源而迅速崛起,去年GDP達4226.1億元,仍領先包頭和呼和浩特。
在這15個城市中,蘇州和唐山在所在省份中位居第一,包頭、洛陽和吉林在所在省份中位列第二,無錫、鞍山在所在省份中位列第三,可以說,這些城市目前仍體現出與“較大的市”相對應的發展規模。
但也有些較大的市發展相對暗淡。比如撫順和本溪GDP總量在遼寧只分列第七和第八,淮南的GDP僅有770.6億元,成為15個城市中唯一一個GDP總量未超過千億大關的城市,GDP總量在安徽只位列第12,人均位列第11。此外,像齊齊哈爾人均GDP在黑龍江只位列第十。
2015年鞍山等城市GDP名義增速出現負增長
丁長發說,發展較慢的城市中,淮南和本溪都屬于資源枯竭型城市。此外再加上體制機制的不靈活,在市場化的沖擊之下,這些城市轉型十分艱難。“市場的總量就這么大,在計劃經濟時代,這些傳統重工業城市獲得了大量的要素資源,所以發展得很好,但在改革開放時代,大量的要素資源包括資金和人才等都轉向市場經濟比較活躍、比較有彈性的區域。”
丁長發分析,這些重化城市由于體制機制的固化,在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就面臨著一輪較大的沖擊,大量的中小型國企倒閉,出現了一次較大的下崗潮。而在近兩年經濟新常態下,隨著能源經濟的下行,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地區又一次受到較大的沖擊。
這其中,2015年,包括吉林、鞍山、撫順、本溪、淮南、唐山等城市的GDP名義增速出現了負增長,而齊齊哈爾、邯鄲、淄博等城市的名義增速也維持在低位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