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己的BIM之路是一種值得細細品味的文化
- 時間:2018-05-15作者:何小芳
BIM技術這一舶來品自傳入中國大地以來,從最初的“點點漣漪”演變到如今的“片片波浪”再到不遠的“滾滾海浪”,正在給中國的建筑業帶來一次深刻的變革。
要讓所有人認可BIM技術的普及應用將為中國大地帶來巨大價值,著實需要一個過程,這就如同當年麥當勞和肯德基等洋快餐給中國傳統飲食形態所帶來的改變一樣。洋快餐的到來,讓我們對固有的飲食形態產生了新的思考,從而影響著過去城市飲食市井中霧氣蒸騰、車馬喧囂的灰暗景象。
當洋快餐初入國門之時,似乎并沒有一下子改變我們的飲食生活,九十年代初的老百姓大多還只是“敬而遠之”。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原有的社會結構被新的社會需求所打破,我們對于飲食的需求也不再停留于過去,洋快餐轉眼間成為了大城市中老百姓的首選,在過去這是難以想象的。
這樣的飲食形態與傳統的飲食形成鮮明的對比,現在的城市街道上,如西少爺、和合谷這樣的中式快餐比比皆是,傳統飲食的結構和飲食環境也被慢慢地改變著,我們在選擇吃的方式時也更加符合當下的語境。當然,很多人說洋快餐的到來純粹是一種文化入侵。但今天我們暫且不從這個維度談問題。
“入侵”中國的洋快餐
傳統飲食文化的改變
品味BIM的價值
就像洋快餐給中國傳統餐飲帶來的是升華和改變一樣,BIM技術也必將隨著中國建筑業形態的轉變,為建筑行業帶來改變與升級,這是事物的發展規律,是一種必然。只是中國建筑業態還處于轉型期內,土壤尚未完全成熟,導致了很多的觀望情緒,這如同當初人們對洋快餐的態度。
BIM技術登陸中國大地,首先反映的是一種項目的管理理念,這種理念不斷滌蕩著建筑人傳統的建筑觀念,慢慢的變成了一些先知者的文化認同, 這種認同源自于這些先知者的實踐和行動,建立在BIM技術所帶來的價值。
BIM對建筑業工作流程的整合,提升了企業長期的商業競爭力。BIM解決方案實施靈活、快速,使企業能以較小的成本(有需求的軟件,培訓及人力資源),將能滿足實際需求的工序(如碰撞檢查,工料統計)整合到已有的項目實施流程中。模塊化的特點使企業更節約,更有目的性地以符合自身業務需求特點的模式來實施管理。
BIM之價值
對于項目管理層來說,快速按照需求統計工程量,如統計某一區域的工程量,統計某一天已完成的工程量等。
1.通過將三維模型與管理系統數據集成,提供一個簡潔統一的門戶界面,以直觀的展示工程數據,便于操作。
2.通過采用5D進度模擬及對實際項目進度進行可視化監督,為管理人員提供精確直觀的實時數據以供決策參考。
3.通過對設計和施工進行主動式的進度安排和進度監督,以實現工程設計、收益收取和建設階段的設計一體化,提升項目整體效率。
對于建筑層面來說,降低了人為錯誤,減少重復工作。
1.基于"理想化"的施工順序進行工作包優先級的定義,從而可以敦促工程設計公司和制造商根據計劃來提交建筑圖和材料,避免延誤工期。
2.通過對工作現場原材料進行整體可視化監督,可以縮短工程進度“滯后時間”,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3.在施工之前進行虛擬模型的問題識別和問題解決,可以大大減少返工現象。
4.通過虛擬設計優化項目進度,加大監管力度,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協調實際場地工作和設計系統工作,并最優化其轉化過程。
在不增加項目風險的同時,提高員工工作效率,減少材料庫存開支,減少工作量。
利用工程設計數據,通過對勞動力和成本進行自動的、詳細的、準確的預計,從而降低項目風險,提高建筑質量和建筑安全系數,降低與材料采購和按建筑文件建筑有關的成本并縮短時間,減少收集、處理、定位項目信息所需的成本和時間,從而增加項目內容分析的時間,并可通過在各IT系統中獲取的有效工程數據源,從而避免高代價的失誤。
通過工作包優化建筑,減少現場時間的浪費,提高生產力,縮短工期,從而降低了人工費用,在工作包當中引入定額信息能夠合理分配人力資源,減少工時的浪費。
通過與材料系統的整合加大了對現場材料的監管力度,減少現場材料的丟失,監督并追蹤項目建筑材料購買和裝配過程中的材料消耗。按日對管道安裝進度進行可視化監督,從而將人力資源派往有原材料的目標建筑現場,監測材料的有效性。
對企業來講,對圖紙和模型的收集和管理保證了工程內容的安全。統一的工作環境的管理,有利于簡化工作流程,各專業工作人員之間工作內容共享和協同可以不受工作地點的影響。
對項目參與人員來講,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用任何工具打開圖紙工作。設計人員與建筑人員之間文件數據能實現方便地互相流通,文件的快速查找,全文檢索都不再是問題,工作人員可應用iPad等移動設備工作,使工作效率大為提高。
當然,這些只是基于我多年來在建筑行業的經驗以及接觸、了解BIM技術后的理解。而文化則是需要在原有的根系下,隨社會形態的轉變下發展的。BIM文化的形成與確立一定離不開當時建設環境。所以,BIM文化也一定是在中國建設行業當下發展的語境下才能被解讀。
在上一期中,我對BIM技術給建設行業帶來的價值進行了簡單的梳理。那么有朋友就會問了,BIM有這么多優勢,究竟要如何與傳統的工作流程結合呢?下面我就對此談談我的理解。
品味BIM文化的前提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建筑業經歷了二十余年的黃金發展期。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現在的建筑業正經歷著陣痛期,企業如何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如何延續過去的輝煌?轉型升級已成為很多企業考慮的問題。事實上,如上半節所提及的洋快餐的文化“入侵”,中國建筑業環境的改變,正是BIM文化形成的先決條件。
當前的建筑市場環境中,存在著技術含量較低、質量參差不齊以及同質化競爭等諸多問題。工程實施的管控要從粗放式向精細化經營轉變。所有精細化管理的基礎就是數據, BIM正是能夠提供基礎數據的技術手段,但BIM技術只有在應用落地中才能品味出數據的價值。
做BIM要有激情
BIM技術應用的深入,建筑企業會加強對各個項目的管控力度,將項目部的管理力量與技術力量往企業總部集中,向類似于EPC的方向發展。同時,建筑企業還需要建立一套機制,從企業供應鏈管理的角度,管理好專業分包與勞務分包隊伍。
BIM之激情
建筑企業引進BIM技術,是從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的必由之路。項目的管控從“管人”要提升到“管理數據”,向數據要利潤、向數據要規范、通過數據完善質量安全工作。
BIM的效益是在BIM工作開展過程中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它能幫助企業實現更精細化的管理,將該拿到的利潤拿到手。
對建筑企業而言,這二十年以來生存模式正在快速的發生轉變,越來越多新的合同模式出現,并在實際應用中獲得成功,比如BT(建設、交付)、BOT(建設、運營、交付)、EPC(設計、采購、建筑)、BD(設計、建造)、PPP等等,投融資帶動工程總承包的模式也逐漸興起并成為建筑企業主要的利潤增長點,在這樣的環境下,必須通過新的方式來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的提高,離不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既包括實用技術創新,也包括管理技術創新。我們要在可承受的范圍內勇于創新,創新同樣離不開激情,因為只有使用新技術(BIM)、新管理,才能實現企業升級中的差異化競爭,競爭離開了激情就不可謂之為競爭。這就如同自然界動物在爭奪配偶時的競爭,不可謂不激烈,這種激烈的競爭必須要有勇奪第一的激情,缺了這份激情,你只能是落敗者。
BIM是個美少女
我經常把BIM比作一個外國的美少女,你要把她追到手,同樣不可缺少激情。這位芭比洋娃娃有個美麗的名字:BIM。
B是Beautiful,代表了她的容貌;I是Intelligent,代表了她的聰明和睿智;M是Maiden,代表了她的朝氣。這位漂亮睿智的少女不就是BIM技術的寫照嗎?BIM模型之所以讓人一看就喜歡,不就是它美麗的外表吸引了我們對它的青睞;BIM模型所提供的大量有用的項目基礎數據,不正好說明了它的內才和睿智;BIM模型所包涵的新技術應用給管理帶來的提升,不言而喻的告訴我們它所富有的朝氣和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