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的“法無禁止即可為”將激活整個經濟
- 時間:2014-03-06作者:Admin
經濟高速增長三十五年,如何應對失速后的經濟發展問題,已經是擺在管理層面前現實的問題。通過總結過去經濟增長的經驗與教訓,一個清晰的線索便浮現出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空間主要取決于政府放權的空間。為什么中國經濟決定性因素取決于政府的放權,核心原因在于我們是脫胎于計劃經濟,這與很多國家的市場建構模式是不同的。
正是因為如此,李克強總理日前強調,對目前仍保留的審批事項,要公布目錄清單,聽取基層和群眾意見。對那些反映多、意見大、又不利于激發市場活力的,還是要繼續取消下放。清單以外,一律不得實施行政審批,更不得違規新設審批事項。實際上這也是對“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進行探索。也就是說,對市場主體,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
法無禁止即可為,有利于激活各類市場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和發展潛力。其前提要明晰哪些行為是禁止性的,這樣一個思路的轉換,既能減少政府日益復雜的監管壓力,又能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之一。
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就是不斷地發現機遇,這些新機會往往又可能是當下法無明文規定的,如果非要等著法令清晰時才能嘗試,很可能結果是機會一去不復還。而機會的發現,是企業家才能的重要體現,過去我們增長模式依賴于簡單模仿與學習,將別人的生產線、管理模式搬進來,就開始大規模擴張,創新對于企業來說,雖然是渴望的,但是往往不是現實的。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的階段,簡單模仿山寨別人的東西總歸是難以形成競爭優勢的。中國人勤勞而且也很聰明,但往往缺乏好的管理制度去激勵這些人的勤勞與智慧才能的發揮,長期處于潛隱狀態。因此,時至今日,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勵各類人才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干,是當下經濟發展的關鍵。
我們當下所遇到問題很復雜,很可能處于一個金融危機爆發的節點。從當下的情形來看,這種金融危機可能已經發生了,由于我們的銀行體系的特殊性,以及我們的保護性政策,才使得這個危機沒能顯現出來。過去依賴印鈔票與賣土地的雙重循環泡沫式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這個勁頭表現在地方債務危機一觸即發,房地產泡沫顯著形成,民間資金體系基本上已經快要崩盤了。去年下半年通過房價暴漲,我們暫時掩蓋了這些危機,但是,我們不可能把房價抬到天上去,把危機護河堤修到天上去,況且,這些筑堤策略往往容易形成系統性大災難的高風險。原因在于就算我們時時刻刻提防潰壩,但不可預測的一個洞穴就可能使得整個大壩崩潰。更重要的是,雖然房價暴漲暫時堵住了潰壩危機,但是它也導致了系統性地成本暴漲,生活成本與生產成本雙雙上升,中國制造步履維艱。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該怎么減輕這些沖擊的力度?最佳時點是去年樓市暴漲之前,如果我們當時傾力阻止樓市暴漲,可能遇到的問題就不會這么危險。然而,事已至此,除了嚴防樓市再發生暴漲與貨幣超發之外,剩下的道路可能就是要在此基礎上激活人們創造實體財富的熱情和積極性了。
從歷史經驗來看,危機發生是大概率事件,原因在于社會優質資源已經投向錯誤的方向,不通過系統性危機這種錯誤配置資源的思路和路徑難以改變,危機以中斷的形式阻止這種狂熱繼續下去,我們所能權衡的就是一次較小的危機,換來新思路的轉換。
反腐是一個社會性的話題,也是我們當前一個主旋律,當下政府公務員的行為確實比以前收斂很多,老百姓對此滿意度不斷提升。老百姓對于兩個問題比較敏感,一是老百姓的物價和房價水平到底漲到哪里為止,二是老百姓的機會與未來在哪里。物價與房價系統涉及到百姓的生活質量,發展機會與未來事關千家萬戶的生計來源。減少貨幣供給給物價暴漲與資產價格暴漲降降溫,減少審批與負面清單管理以增加民間致富的機會,可能是當下很重要的任務了。
來自:中國建筑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