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將進退維谷
- 時間:2014-06-06作者:Admin
1、
這又是一個帶有預言性質的文章,而且是個悲觀的文章。當然里面的觀點也顯得略有悲觀,但正如我對朋友們給我說,如果我是個悲觀主義者,那么請給我一個樂觀的理由,或許我將比你們更樂觀。日本經濟迷失30年,我們經濟迷失10年,對比日本的經濟遭遇與現狀,我個人覺得,我算一個樂觀悲觀主義者。
2、
探討中國經濟的增長,首要要從中國經濟增長的角度和結構來探討。本節我們首先基于產業分析進行探討。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與消費。首先從投資角度來探討,基于未來社會或者我們與歐美社會現狀或者我們對科技的理解與運用,中國投資從空間來說,一如目前掀起的京津翼一體化,短期內這種區域政策,首要帶動的投資是基礎設施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可以算作是凈新增增量,但房地產投資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情況,房地產投資會有個此消彼長的相互抵消過程。即北京人到了河北,河北的房價漲了,北京的房價會不會跌?其次是其他區域人繼續涌入北京,北京房價不漲,其他區域流失的購買力會不會導致流失區域的價格下跌?在人口不能凈增長的時候,人均住房面積超越25平米的時候,房地產投資會不會是一場轉移投資,而不是如前十年一樣是新增凈投資。如果是轉移投資,那么房地產投資帶來的增長就在相互沖銷中,會最小化?;A設施投資中,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擴大,導致城市結構不均衡,會不會導致原有城市投資運行效率的低下,進而加速原投資的折舊,如果如此,那么基礎設施投資的凈增量也不盡如人意。當然這里面還有全國范圍內的新興投資,即信息工程的投資,但全國信息工程投資能貢獻多大的產值呢?剩下就是工業投資,在中國工業競爭力萎縮的情況下,工業低端轉移的不可避免,讓現目前已經趨向于飽和的工業生產增加增量無疑是一種雪上加霜的行為。從這個角度來說,工業投資的效果最后可能是轉移投資或者替代投資。年年投資,但社會基本無凈增增量。假定這一切相互沖銷以后,還會出現凈新增量,中國區域改革還有幾個具有京津翼的潛力,在所有人認為50%城市化數字偏低的時候,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城市化已經偏高,因中小城市無力創造出就業崗位,對于新增城市人口來說,他們沒有具體的謀生方式和手段固守中小城市而帶給他們的生活源泉。即便城市化還有上升空間,那么其他哪個城市還具有京津翼一體化的潛力和吸引力,回答顯然是否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區域改革,盡管還有投資空間,但顯然已經潛力不大。最后還有農業投資,這里面的悖論是大規模農業人口一旦轉移,那么農業投資的空間在哪,前幾年農村投資的主要角度在農民住房的改善,首先是農村住房改善的第一二輪基本完成,其次是農村人口轉移過程中,剩余資產處置問題將大大削弱農村房地產投資。而真正的農業投資,是沒有多少空間和空格的。其次探討出口,出口是未來有最大空間的增長,這是看好中國經濟唯一的增量來源,原因在于中國出口在調整結構中,一旦出口現代服務業,那么中國出口產值將迅速提升。很顯然出口一個優秀足球運動員的產值,相當于一個工廠甚至十個工廠一年的純利潤。盡管未來中國的制造業會相對萎縮,但中國第三產業的出口會將出口增量迅速堆積到一個高度,只不過這個時間節點,在近10年過程中,能否逆轉,難度太大,從傳統出口來說,這個十年能夠不負增長,已經是一種奇跡。剩下就是消費,探討消費是個最悲觀的答案,在未來十年中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將消滅80%以上的中產,悲觀的情緒與氛圍會嚴重影響到消費的信心,其次是消費結構分層,中國除非在未來允許社會結構出現異化,即承認富人消費的特殊性(賭博與性,抑制仇富情節即奢侈品消費),那么未來中國消費也看不到出路。大量的低端消費,堆不起中國目前消費的龐大基數。如果允許富人的消費特權存在,那么消費總量或許會有增長,但結構性均衡又會被破壞。而結構均衡失衡以后帶來的社會效應和政治效應,目前難以估量。因此從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與一二三產業的角度來說,未來中國經濟都難以看到增長的曙光。
3、
本節我們要探討的是支柱產業在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中國支柱產業按照產值來說,主要有金融和房地產行業。我們首先從房地產行業開始,中國目前房地產行業,盡管產值弱于金融,但影響力已經大大超過了金融??梢哉f目前中國經濟就是一場建立在房地產支點上的杠桿經濟。而房地產支點的問題則在于居民的貨幣總額與杠桿系數的運用與安全性問題。從購買力角度看中國真實的財富角度,中國居民儲蓄總額為41萬億,負債總額為19.8萬億,即中國居民凈財富余額為21萬億。按照13.7億人口計算,人均財富為1.53萬人民幣。如果按照經濟正常情況下,居民只需要6個月生活余糧來計算,每月月均消費按照2000元計算,中國居民人均還剩余3300元可支配的財富余額。按照中國城市房價均價6240元每平米計算(2013年全國房屋銷售總額除以總銷售面積),那么人均可以購房面積僅為0.5平方米。也即扣除強行城市拆遷以后,全國能夠凈增的新增住房購買面積不足7億萬,還不足2013年全國銷售面積的60%,如果我們把基數在放大道人均抱有存款8000元,人均可供用于購買住房的金額為7300元,那么也僅夠購買15.5億方,相當于2013年大概大概14個月的水平。這里我們還沒有計算居民其他負債的速度,在2013年居民的儲蓄和負債的賽跑,第一次烏龜跑在了兔子的前面,即居民新增存款總額大大低于居民負債總額,故事就此結束了么,兔子還有機會跑到烏龜前面去么?經濟學對需求的真實定義的充要條件是購買力。沒有購買力,一切需求都是空中樓閣,所以在購買力面前,請切記不要談城市化,那只是皇帝的新裝而已。如果兔子沒有機會重新翻身,那么房地產市場未來的潛力也就僅此而已。關于房地產我們還要探討馬上將面臨的問題,當前房地產泡沫處于崩潰的前期,如果你不相信崩潰,那我給你建議就是你自己身體力行,多買房子。當前房地產市場一旦出現崩潰,第一個后果就是人民幣短期短期,人民幣需求上升,進而推高人民幣的價格,那么也就是人民幣重新回到升值的空間去,而人民幣升值會讓原本就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制造業更加雪上加霜,大量的企業被迫又回到倒閉的狀態去。房地產市場的低端購買力會因為失業而瞬間流失。截止到目前,我們對房地產市場都是探討的剛需,接下來我們要探討房地產行業的金融屬性,按照最保守的中國人行出來的數據,中國房地產的杠桿系數為1.13左右(100萬億左右的市值,僅有13萬億的貸款),中國房地產還有足夠的杠桿空間。但房地產能夠得到所有投資客的親賴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杠桿基點的作用,即一個人可以用30萬現金購買100萬的房子,貸款70萬,這70萬貸款可以給銀行每個月創造將近2000左右的利息(年息7%,月息0.58%),銀行可以用這2000的利息支付企業存在,并將利潤再次變為貨幣基數放貸,從而推動貨幣杠桿的前進;而購房者則可以這套按揭房的首期貸款用于抵押二次貸款繼續貸款。購房者可以將貨幣杠桿高放到1:9的的倍數,如果采取資產證券化,銀行可以把按揭的款項打包成證券銷售,那么杠桿的倍數將不低于購房者(過程太長,技術太復雜,筆者不能窮盡)。顯然房地產的杠桿,至少結構上會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存在,即存在著結構上的超高倍杠桿,而一旦剛才我們距離的100萬的房子價格下跌20%,這顯然不是一個極端價格的下跌,那么購房者實際的杠桿倍數直接乘以2,即變成反向的20倍杠桿,即房價下跌20%對經濟造成的負面沖擊將是直接200萬的沖擊。購房者一旦違約,那么銀行的反向杠桿將受到牽連,假定與消費者同樣的杠桿,那么銀行也將有200萬的資產受到沖擊,也即100萬一套的房屋,會影響到經濟領域400萬資產的安全。在自由經濟市場中,25%的份額就足可以控制整個市場,所以盡管結構型市場的總比例不會太大,即有毒資產占社會總比較小,但影響卻可以致命的原因。在回過來我們說人民幣升值以后,國外熱錢進來套利會選擇什么資產,很顯然房地產作為一種信心經濟的結構性穩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他還是會影響到房地產升值的空間,也即核心區物業仍然具有保值的功能,但在通縮的背景下,保值這個概念本身就不成立。如果熱錢進來首選目標應該是股市與中國金融領域的其他行業。如果股市大規模上漲會不會造成資金外流進入樓市在雙向螺旋上去推動股市繁榮,這個概率的可能性并不大,原因在于資金要撬動樓市這個已經越過百萬億的龐然大物,顯然力不從心。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股市上演繁榮的蕭條就是例證。
4、
我們再看金融業,這是筆者目前最看好的行業,金融業的出路在于人民幣的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以后,會帶動相關金融服務業的繁榮,而金融服務業反過來會刺激金融業的繁榮。一方面人民幣的絕對數量并不少,其次是金融業依托的杠桿多元化,除開現代服務業以外,實業也會成為金融業的杠桿。即中國大規模的私募資金興起,將改變中國傳統實業經濟發展的軌跡和路徑。未來中國將全面走入資本型經濟,即一改傳統中國的做得好,所以賣得好,然后有利潤,可以擴大規模,再聘請優秀人才,做的更好,賣的更好的邏輯為,有最多的錢,請最優秀的人,做最優秀的事,賺最大的利潤的邏輯。如此則中國就完成了市場對資源的主要配置權。其次是基于國際博弈,盡管中國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和競爭對手比,中國目前應該還不是最糟糕的,未來中國在國際上具有更多話語權不是因為中國發展的更好,而是因為競爭對手更糟糕?;谥袊膰H信用的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會是一種必然。但這或者是更遠的未來,在近10年之內,中國金融業將面臨的是起步的風險與暗礁,中國農業社會的思想屬性(順從與接收),將是中國金融業發展最大的障礙,而沒有經歷過慘痛的失敗,中國要想在金融業有所作為幾乎不太可能。也許未來十年將是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光交學費的時候,如果用這個角度來衡量,盡管未來的未來,金融業將一片光明,但目前這個十年,金融業卻是暗礁累累,步履蹣跚。
5、
放開第二胎的人口政策能拯救中國目前的現狀么?這個回答顯然是否定的,第一是中國目前居民總數基數已經太大,放開二胎政策帶給社會的沖擊,短期還很難評說優劣;其次是人口是財富的基石,但那是未來十年以后的事情,當前中國經濟的問題,即便二胎放開,經濟也取決于他父母的消費能力,而我們前面顯然已經解析了他們的父母的現狀。
6、
中國政府有能力創造奇跡么?這里筆者要從反向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的改革首先在于政府承認自己無能改變經濟的現狀,轉而尋求市場的幫助,也就是政府以放棄話語權與權威的角度去尋求市場的幫助。不管在民主政府還是在專制政府,只要政府有能力解決問題,那么政府絕對不會將自己的權利旁落,任何一個群體都天然帶有壯大自己的實力的想法,即主動成為弱勢政府的政府,則古今中外歷史上都是看不見的。既然政府已經承認自己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那么社會的期望成立的依據在那呢?其次是政府顯然通過放權讓市場自行啟動,如果市場無權威,那么市場將無能為力,如果市場有權威,那么政府很大程度上在話語權方面會無能為力。因此未來中國經濟再指望政府是不現實的,我們只能寄望市場自身的繁榮去帶來繁榮。
7、
最后要探討互聯網與文化產業。從目前來看,世界經濟由科技主導,但當蘋果出來以后,科技走向本身就是一個謎語,即人的物質生活已經接近極限,那么經濟的增長來自那呢?科技自身的迷失,勢必會引起經濟的迷失。從這個角度來說,筆者的觀點是世界前200年人類在物質上的日新月異到了今天將有可能掉頭,重新走上精神世界。當物質已經滿足的時候,經濟的增長我們就只能從精神方面去尋求。作為載體的科技已經窮盡,那么承載載體的內容必將再次興起。這點恰恰是中國經濟的強項,自娛自樂是中國幾千年歷史走到極致的一種表現。但從精神領域來看,中國傳統的書畫領域的回歸,將是一種趨勢,其次是茶產業也關聯領域的瓷器紫砂的復蘇將是一種張力,至于體育中國未來將扮演全球足球的重心或者中心,這給我們的國家隊沒關系,只給經濟有關系。而對于其他文化來說,電影或許有一個春天,書籍的重新崛起,也即作家群體的出現,將是一種可以預見和判斷的未來??傊磥碇袊鐣谕娴氖澜缰鲗С绷?。但這些領域無一是短期可以見到成效的,在政治放權過程中的顛簸,將決定了這十年中國將不會在上面領域走的太遠。因此短期增長的概率并不太充分。
8、
中國的中產階層是否是未來十年可以寄望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希望?這個回答顯然是否定的,從房地產熱到今天社會思潮的大字報方式。中國建國幾十年對整個民族損傷最大的就是國民人格的獨立性,在今天的所有表現無一不是國民奴性的典型表現,中產在這點上概莫能外。奴性的國民性格只具有服從與向前的能力而不具有反思與回頭能力。中國的房地產熱,根本上也就是中國的中產推動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中產是房地產熱的最大受益者,但恰恰是因為過于收益助長了他們的貪婪與強化了他們的弱智與無知的思維方式,斷送了他們回頭的能力,盡管中產在房地產熱的今天財富積累是碩果累累,但他們也是中國居民負債的核心群體,當房地產泡沫一旦破滅以后,中產的賬面財富將迅速消失,消失的財富并不是中產沒落的核心原因,核心原因在于他們一旦失去財富以后則只會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中國的中產已經缺乏了那種勤奮,智慧的基因。這與中國80后群體的普遍不動腦筋形成一個粘合劑。中國現代中產與古時候的諺語是反向生存的,他們是生于安樂死于憂患。而他們要瞬間轉變這個思想觀念,顯然也不太實際。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十年中產與85后這一代人要支撐中國經濟增長,顯得太過于力不從心。
9、
這篇文章有點罵天罵地罵人罵自己(盡管文中沒有明確罵自己,但自己也是這社會中普通一員)。挫折和苦難,從來都是幸福的孿生兄妹,當然幸福的孿生兄妹也是挫折和苦難,從80年到今天,中國社會走過了太過幸福的30年,歷史允許我們在安樂窩中幸福到老死么?盡管對于未來中國前景看好,從歷史周期角度來看,中國未來一定是蒸蒸日上,但并不等于中國每天都會蒸蒸日上,也不等于每個人都幸福安康,從歷史來看,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以后,中國社會都面臨過大的社會調整,在唐朝貞觀之治以后,還迎來一次開元盛世。但更多時候,鼎盛之后都開始走向緩慢的衰落,衡量中國社會的繁榮是否到達頂點,站在今天世界現實的角度來說,中國沒有蓋過美國成為世界NO1的時候,中國社會均會出現爬坡行情。所以筆者以極其樂觀的歷史主義觀點來看待未來。但卻又以現狀謹慎悲觀來對待今天。所以如果哪位諸君有興趣看本文的話,盡量不要罵天罵娘罵作者。
來自:中國建筑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