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13年08月國務院要求新小區必須建養老設施
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覆蓋城鄉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把服務億萬老年人的“夕陽紅”事業打造成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使之成為調結構、惠民生、促升級的重要力量。 會議提出五條措施: 一要加強養老服務能力建設。新建城區和新建居住(小)區要按標準同步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小)區也要通過多種方式完善相關設施。 二要分層分類提供養老服務。公辦養老機構重點做好為無收入、無勞動能力、無贍養人和撫養人、失能半失能等生活困難老年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服務。通過簡化和規范程序,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專業化養老機構,鼓勵境外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 三要創新養老服務模式。重點發展居家養老,支持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等上門服務。拓展老年服務項目,開發老年產品用品。 四要切實加強農村養老服務。堅持鄉鎮五保供養機構的“托底”作用,將其發展成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日間照料中心等互助性養老服務設施。 五要推動醫養融合發展。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家政服務、保險、教育、健身、旅游等領域互動發展。 來自:中國建筑新聞網
19
2013年08月地方債風險成中國經濟最大挑戰
為全年GDP增速能夠達到7.5%的預期目標,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全年CPI增長將低于3.5%的預期目標。僅有2%的受訪者認為今年的居民收入水平有望提高。 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政府不可能重啟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大規模財政激勵政策和以信貸刺激為主導的貨幣政策,認為下半年中國宏觀政策將適時適度進行微調,同時會加快推進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和激活民間資本的活力等方面的改革,進一步釋放制度改革紅利。 這次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經濟學家對2013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趨勢持較為樂觀態度。72%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平穩,增長速度處于合理區間;77%的經濟學家預期全年GDP增速在“7.5%-7.9%”之間。然而這種樂觀態度非常謹慎,因為有67%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緩慢,51%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金融系統存在系統性風險,而且只有2%的經濟學家認為居民收入水平有望提高。沒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央針對房地產出臺的“國五條”調控政策能夠對抑制房地產投機性炒作和房價上漲起到積極作用。 此外,在對“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的突出亮點”做出選擇時,經濟學家們的判斷相對分散,“物價總水平保持穩定,居民消費預期增長”中選的比例最高,但僅有49%,還有接近30%的經濟學家提出了非選項觀點。 調查結果還顯示,23%的經濟學家預期全年GDP增速在“7.1%-7.4%”之間,考慮到2013年上半年中國GDP的增速達到7.6%,這說明這部分經濟學家認為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將繼續呈現進一步下行的態勢。同時,沒有專家預期全年GDP增速在“7%及以下”和“8%及以上”。 關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調查結果顯示,63%的經濟學家認為地方政府債務是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42%的經濟學家認為產能過剩加劇;37%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增長速度放緩;30%的經濟學家認為房地產市場價格報復性上漲可能引起未來的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16%的經濟學家認為出口衰退。以上結果表明,關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挑戰問題,多數經濟學家的意見集中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產能過剩加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等四個方面,它們是影響中國未來經濟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或重要因素。 此外,有21%的經濟學家提出了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的其他觀點,包括: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且轉型升級遭遇瓶頸;去產能和去杠桿;收入差距過大導致消費需求不足,難以擴大;面臨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兩難問題,改革和發展都缺乏新的有效的總體設計,目前的應對措施是碎片化的;就業基礎薄弱;資源的強約束,生態系統的急劇退化等。 關于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走向,86%的經濟學家認為,應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出臺對小微企業的減稅措施,全面推進增值稅轉型,釋放財稅體制改革紅利;77%的經濟學家認為應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讓實體經濟復活起來,釋放金融改革紅利;77%的經濟學家認為應激活民間資本的活力,“市場能辦的多給市場”。在貨幣、財政政策方面,多數專家認為,中國政府應在保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基礎上進行適時、適度的微調。63%的經濟學家認為,下半年中央政府將繼續推行穩健的財政政策;37%的經濟學家認為將推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據悉,本次調查問卷設計了與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和政策走勢直接相關的12道問題,于8月初通過電郵方式向國內相關領域的經濟學家發出調查邀請,最終收到43份有效回復。 來自:中國建筑新聞網
15
2013年08月房價高漲沒有解法
就形成了三折。第一折始于土地批租合法化、小平同志南巡,終于 1993年朱镕基鐵腕整頓。第二折始于 1998年終止福利分房,經歷 2005年史上“最嚴厲的宏觀調控”,直至 2008年金融危機。第三折始于 2009年 4萬億元救市,經歷房產稅風波,目前尚不清楚何時回落。 我沒有經歷第一折的全過程,但也曾目睹了北海、海南房地產泡沫留下的廢墟,探望過各色人等在海南賣批文、炒地皮的小樓,傾聽過開發商劫后余生的故事,看到過買房“上當”的香港同胞在西單商場追著市長投訴的情景,也見證了招商引資的玫瑰園從敗亡到轉手的傳奇。房地產市場早年的這些“劣跡”,已多少向我們揭示了當下房地產市場的真相———炒,從炒地皮、炒項目、炒房子到炒資金,從開發商炒、買房者炒再到各路資本炒,本質并無不同,其背后都離不開逐利的資本。 房地產發展的初期一切都離不開錢,土地批租是為了錢,項目海外招商也是為了錢,專門銷給外籍及臺港澳人士也是因為他們比內地人有錢,炒地皮搞開發當然更是為了錢。看透這一點的人并不多,作為媒體人,我們大都希望站在公正的立場上,站在弱勢群體一邊,為他們鼓與呼,因此,從那時起,我們就一直在媒體上叫喊房價太高,但房價并沒有因為輿論的叫喊而放慢上漲的腳步。 2005年,我去上海采訪房地產調控。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黃浦江畔某一樓盤已經賣到每平方米 6萬元以上,而在2000年時,這里最好的江景房大概也就每平方米一萬元。就是這樣的價格,調控之前,天天有無數的人打電話要買。 房價為何只升不降?這似乎成了一道無解的難題。以我的經驗,大致可總結出這么幾個答案。 關鍵在政府。政府發展房地產的目的是為了盤活土地資產,以地生財,同時把老百姓手中的錢掏出來,把民間資本激活,可謂一箭三雕。但前提是要嚴密地包裹在改善住房條件、發展市場經濟的糖衣之下。 1998年 7月,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但地方政府發現賣地是一筆好生意后,很快便坐地生財;開發商則忙于賣地囤地炒地,地價變得越來越貴。地方政府再也不愿為經濟適用房乃至廉租房無償提供土地,也不再提供任何買房資金或補貼,地方政府把住房保障的責任全部推掉,變成了坐收漁利唯利是圖的商人。 在房地產市場上,地方政府從來就是一身二任,當仁不讓。它制定了這套游戲規則,又是其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首先,目前的住房政策雖然部分回歸了住房保障,但市場主體依然是商品房的一統天下,而絕大多數家庭的房價收入比肯定遠遠超出他們的支付能力,在這樣的市場體制下,高房價問題不太可能解決。其次,地方政府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賣地收入和賣房稅費收入,已經成了它們的命根子,誰會自己割掉命根呢?第三,絕大多數的調控政策無非是加高房價,都是地方政府取利而不是讓利。 除了政府,資本的力量也不可小覷。事實上,在房地產體制變異的過程中,資本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推高房價上,資本更是不遺余力。按照當年的制度設計,商品房市場本身不會像今天這樣全覆蓋、無窮大,而作為主體的經濟適用房利潤也不大。資本推動體制改變的辦法,一是想方設法擴大市場空間,也就是擴大商品房的空間;二是千方百計取消經濟適用房。 接下來,資本鼓吹的是政府不要干預市場,盡管政府干預給資本帶來的只有好處。這樣的言論聽起來很美,但實際上早已偷換概念。如果絕大多數中低收入家庭購買含有政府補貼的經濟適用房,高收入者購買商品房,政府不干預商品房市場是對的,但在政府已經不管、絕大多數中低收入家庭被迫購買商品房的情況下,鼓吹政府不要干預,就是讓資本放手掠奪。 資本還宣稱只為有錢人蓋房、買房可以提高競爭力和賺錢能力、買房可以把有錢沒錢的人群區分開來等等謬論,視而不見買房的除了有錢人,絕大多數是那些掏空了祖孫三代一輩子積蓄的家庭。在推高房價上,炒房團、外資、信托、基金等等,各色資本紛紛登場,炒作的手法更是數不勝數。 有人會說,既然如此,不買房不就結了,殊不知,人們已被趕進了這場輪盤賭,再也沒有機會退出。房改之初,很多老百姓有這樣的疑問:我把積蓄的錢掏出來買房,土地不是我的,房子只有 70年,說起來是買房,感覺好像是預付了 70年的租金。但在商品房銷售一枝獨秀、房價輪番上漲的形勢下,買房已經變成了一場殘酷的比賽,人們早已沒有了選擇的余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買高不買低也是經濟規律。除此之外,中國人都有安居樂業的習慣,一個家庭沒有自己的房子是不可思議的。同時,中國的戶籍制度、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都與有產權的住房緊密相連。此后確實有人號召過抵制買房,組織過個人合作建房,但種種努力終歸無效,畢竟這是一個體制,弱勢群體是無法撼動的。 如果現行調控不改變房地產體制,重建或新建一個符合中國國情、體現政府責任、最大限度提供住房保障的體制,如果中國經濟不出現系統性危機,要解決高房價問題起碼還要 20年。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主要基于兩點:一是中國的城鎮化,至少需要 2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基本完成;二是 20年后,因為獨生子女政策,很多家庭合二為一,加上很有可能開征遺產稅,屆時會有很多房子空余。房地產市場進入存量房時代,房價才有可能進入正常的增長空間。 (作者系中華工商時報新聞采編中心副主任) 來自:搜狐焦點
15
2013年08月住建部增補全國重點鎮
個縣(市)至少有1個重點發展的建制鎮列入全國重點鎮,將全國重點鎮作為今后各地各有關部門扶持小城鎮發展的優先支持對象,將其發展成為既能承接城市產業轉移、緩解城市壓力,又能服務支持農村、增強農村活力的小城鎮建設示范。增補調整的推薦條件則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潛力大、服務功能較完善、規劃管理水平較高、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增補調整名單計劃于2014年4月前公布。 據了解,我國是從2004年啟動全國重點鎮建設的。根據當年2月4日發布的名單,全國確定了1887個重點鎮。當中,擁有重點鎮數量最多的省份是四川,共有124個;廣東作為全國城鎮化率最高的區域之一,重點鎮數量也名列前茅,共119個,包括有比較知名的廣州市白云區太和鎮、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東莞市虎門鎮、中山市小攬鎮等。 按住建部彼時文件,全國重點鎮是當地縣域經濟的中心,承擔著加快城鎮化進程和帶動周圍農村地區發展的任務。而住建部最新通知也肯定,這些重點鎮在集聚人口、擴大就業、帶動農村地區發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不少鎮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 要求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協調發展 不過住建部表示,總的來看,全國重點鎮的數量偏少,一些鎮出現了撤并調整,一些鎮發展比較滯后,還有一批未列入全國重點鎮范圍的鎮發展迅速,已成為實際工作中的扶持重點。按照推進新型城鎮化對小城鎮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增補調整全國重點鎮十分必要。如西部地區的西藏和寧夏僅有不到20個重點鎮,位于東北的吉林省也只有43個全國重點鎮。 而據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介紹,我國的建制鎮有17000多個,人口超過10萬人的僅有56個,且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長三江重要產業帶,經濟比較好的地方。大部分的小城鎮很小,1/3的小城鎮人口不到5000人,發展速度很慢。我國小城鎮人口占整個城鎮人口的比重最高時也僅僅為27%,遠遠落后于美國和德國這些歐美國家。 通知表示,全國重點鎮區位優勢明顯、產業人口集聚能力較強,是縣(市)域中心和副中心,在縣(市)域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核心的作用。通過增補調整確定一批全國重點鎮,支持加快發展,可以為全國的小城鎮健康、持續發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增加投資需求和拉動內需增長,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有利于有效轉移農村人口和緩解大中城市壓力,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有利于增強服務城市和輻射農村的功能,推動地區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此外,在新型城鎮化的浪潮中,加強重點鎮建設無疑釋放出城鎮化加速的重要信號。通知指出,此次增補調整重點鎮是為了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加快重點小城鎮建設,提高發展質量,增強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的功能,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住建部表示,通過增補調整確定一批全國重點鎮,支持加快發展,可以為全國的小城鎮健康、持續發展提供示范。而新型城鎮化也要從越來越加劇的大城市化,真正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轉變。 來自:搜狐焦點
13
2013年08月房地產市場高溫不退 7月大城市房價指數全面上漲
較上月擴大0.78個百分點,10個城市全部上漲; 以同比數據來看,北京漲幅仍為最大,達17.05%。 此外10大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指數同比、環比也繼續上漲且漲幅擴大: 7月中國10大城市主城區二手房價指數環比平均漲幅為1.40%,較6月份擴大0.64個百分點; 7月中國10大城市主城區二手房價指數同比平均漲幅為15.76%,較6月擴大0.24個百分點。 同樣延續上漲勢頭的還有10大城市住宅租賃價格指數,且同比、環比平均漲幅均擴大: 7月中國10大城市主要區域住宅租賃價格指數環比平均上漲3.42%,漲幅較6月擴大2.43個百分點; 7月中國10大城市主要區域住宅租賃價格指數同比平均漲幅為6.49%,較6月擴大1.74個百分點。 (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統計相關的10大城市涵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武漢、重慶、南京、杭州和成都。) 房價指數的繼續上漲和漲幅擴大,印證了此前一些官員對中國房價還將繼續上漲的預測。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上周曾表示,目前一線城市房產泡沫并不嚴重,未來房價還將上漲。他認為,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集中了教育、醫療等大量優質資源,未來房價還將上漲。 而來自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最新數據也顯示,今年7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347元/平方米,環比6月上漲0.87%。這也意味著自2012年6月以來百城房價連續第14個月環比上漲。 來自:中國建筑新聞網
13
2013年08月08
2013年08月我市取消土地使用稅幅度稅額
知》,從本月開始,我市土地使用稅等級稅額標準有所調整。其中最大的調整是對原有的等級稅額進行取消,按最高額度執行土地使用稅。 以前我市征收土地使用稅,是按照2007年出臺的相關文件執行。相關文件將我市的土地,以地段的好壞進行分級,一共分為8個等級。其中,一等土地的等級稅額為15~20元/平方米。二至八等分別為12~16元/平方米、9~12元/平方米、7.5~10元/平方米、6~8元/平方米、4.5~6元/平方米、3~4元/平方米和1.5~2元/平方米。而現在依然分為8個等級,但取消了幅度稅額,都按照最高額度執行。比如一等土地的等級稅額為20元/平方米,以此類推。 《通知》還對我市主城各區的土地使用稅最高等級作了分類規定。其中,渝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渝北區應稅土地最高等級為一等;北碚區、巴南區和大渡口區應稅土地最高等級為二等。北部新區、重慶經開區、重慶高新區和兩江新區按其所處行政區域確定應稅土地等級。 市財政局方面介紹,此次調整土地增值稅等級稅額的目的,是為了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城鎮土地使用稅調節土地級差收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加強土地規范管理的作用。 “土地使用稅,不僅針對房地產開發商,工業用地企業也會繳納土地使用稅。”市財政局相關人士告訴商報記者,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本次調整還對工業性用地和體育設施用地適當降低應稅土地等級作了原則性規定。即工業或體育設施用地,土地等級較地產開發性用地更低。 算賬 一畝地每年最多多繳6670元 土地使用稅,是按照土地的使用面積進行征稅。此次調整,必然會增加開發商的稅收成本。然而增加額度多少? 重慶工商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尚可文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算了一筆賬:以一個占地一畝(667平方米)的30層樓盤為例,其征稅的范圍并不對這棟樓30層乘以1畝的建筑面積征稅,僅是對其地基所占據的一畝地進行征稅。 其計稅公式為,土地使用面積乘以等級稅額。如果該地塊為一等土地,則其應繳的土地使用稅為:667平方米乘以20元/平方米,最終的稅金是1.334萬元。與原標準下檔15元/平方米繳納稅金相比,新規下開發商要多繳納3335元。 按照我國的相關法律,土地使用稅每年繳納2次,算下來開發一畝土地的稅負成本增加了6670元。 影響 對房價幾乎不構成影響 “從增加的稅收金額來看,確實提高了房地產商的成本,但影響不會很大。”中新房產總經理何偉堅昨日對商報記者表示。 以開發一個4戶型,每戶平均面積在120平方米的樓盤為例,算上走廊等公共地段,其使用土地的面積不過600平方米,這棟樓就算處于一等地段,其增加的成本也不過一年6000元。以3該樓盤0層計算,分攤到每戶的新增土地成本不過50元左右。何偉堅認為,由于對開發成本增長不大,因此對房價幾乎不構成影響。而真正能夠左右房價的,仍是市場的供需關系和地產商所開發的產品。 來自:搜狐焦點
08
2013年08月05
2013年08月人力資源部組織實習大學生進行培訓
直觀的反映出安全隱患問題,介紹了建筑施工現場安全管理方面的安全注意事項,淺顯易懂讓學生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培訓中技術質量部從技術質量內容、工序、組織程序等方面進行了教育培訓,目的是使實習大學生在實習時注意找準重點實習和學習;安全部對施工現場的安全狀況問題和安全常識、行為和案例進行了全面的概括與強調。 此次技術質量與安全教育培訓使大學生對專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晰了以后所從事工作的任務、責任以及義務,進而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完善所學專業的各個方面。同時,也提高了實習大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安全意識,為排除安全隱患、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人力資源部供稿)
05
2013年08月南方集團北海分公司召開安全會議
sp;